──結伴同行也很好,一個人也可以隨時出發。

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

旅遊住宿退化史

小時候跟家人出國都是跟團,通常都是住大飯店,至少也是三顆星以上的等級。
(我的小時候是高中以後,我高中時才第一次出國。)

以前很呆,看到旅行社給的行程表上面寫的不是 Sheraton 或是 Hyatt 這類聽過名字的飯店,就會想說:

「我們是住什麼鬼地方啊!」

事實上,我往後的自助旅行裡才是實實在在住了不少的「鬼地方」(是很簡陋的意思,不是飄的那種)。

從前跟團住飯店時,我還會跟著我媽嫌東嫌西,浴室太小、房間太小、水壓不夠、熱水不熱或太熱、床墊太硬或太軟、枕頭太硬或太軟、棉被不暖、沒有小夜燈、鏡子正對床很可怕、沒有吹風機或吹風機很爛、插座不夠無法充電、無法開窗一定得開空調、早餐難吃、服務人員態度不好,全部都曾用歐巴桑的口吻抱怨過,這一切種種都肇因於我當時有著「花大錢住飯店你為何如此對我」的心態。

之後我繁華落盡,在歐洲因為要省錢而住了許多我之前無法想像的「過夜設備」(姑且不要稱之為「旅館」好了),諸如沒有附衛浴、內部像監獄的小房間、超多人房超熱鬧的青年旅館、船屋「Botel」、沒有床位硬是在角落加一張「行軍床」的情況等等。

有些經驗還滿新鮮的,雖然換來的是常常讓我整晚睡不好(後來我發現自己酒量很差,所以出國時睡前都會喝酒,把自己灌醉就可以一覺到天亮。)

先來試試「不附衛浴的單人房」

從「飯店」跳到「青年旅館」需要一段過渡期,所以我在漸漸熟練了找住宿這件事之後(學會分辨地點好壞、設備好壞、如何與旅館業者交涉、上哪裡找評價等等),我從「住飯店」退化到「住商務旅館」(就是比較小,早餐比較簡單,沒有公共設備),再退化到不附餐的「一星級小旅館」,接著我就開始試著接受「不附衛浴的單人房」。

如果房間裡有洗手台的話,其實不會覺得衛浴在房間外有什麼不方便,家裡還不是這樣,只是洗完澡回房間的路上難免還是會有些尷尬。

例如,有一次我好不容易避開人潮在外面的洗手台洗完內衣,竟然在回房間的路上遇到一群金髮陽光型男跟我say hi

而我,頭上包著毛巾,手上拿著正在滴水的內衣。

因為這款事情常常在我身上發生,所以我從一開始的洗澡裝備「洗澡巾、擦臉毛巾、擦頭髮毛巾(光毛巾就三條)、刷背巾、沐浴乳、洗髮乳、潤髮乳、卸妝乳、卸眼唇、卸妝棉、洗面乳、乳液」退化到「一條毛巾與用一塊香皂頭臉身一次清潔+潤髮乳(因為我頭髮是鋼絲)」。

後來,也盡量不化妝了,所有的麻煩能省則省。

再來看看什麼人都有可能出現的青年旅館

青年旅館的英文是 ”hostel” “backpacker”,有些歐洲國家例如西班牙是寫 ”hostal”,但唸起來是差不多的。維基百科的解釋是「提供旅客短期住宿,尤其鼓勵年輕人從事戶外活動以及文化交流。它通常不像旅館那麼正式,價格也比較低廉,是預算有限的自助旅遊者及背包族最常考慮的住宿地點之一。若要說其與旅館最大的不同,可能在於多有交誼廳和廚房等公共區域,以及「通鋪」或「上下鋪」的團體房間型式可供選擇。」

第一次住多人同住的青年旅館是在有旅伴的情況下,三個人住在四人房裡,所以其實不怎麼害怕,就跟住宿舍一樣的意思。

所以我對於一開始出國就敢住進青年旅館的人是很佩服的,我當然也很想省錢,但是我覺得「回到家」之後(出門在外,旅館就是家的意思)還要跟那麼多人共處一室、無法完全的放鬆,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。

很多背包客覺得住青年旅館so funny,可以跟各國旅客交流、交到很多新朋友,這在我的想像中也是一幅很美好的畫面沒錯,但我比較喜歡洗完澡可以隨便亂穿地躺在床上,一邊看電視一邊整理灑滿整床的旅遊資料,一邊吃零食喝汽水。

很多西方背包客十分在意青年旅館「funfun」,他們希望最好有個酒吧可以get high,所以這樣的青年旅館在網站上常常都會分數很高,每次過半夜12點外面總是還有此起彼落的狂歡聲,搞得我半夜都超想拿機關槍出去瘋狂掃射。

所以我一個人旅行時,會綜合考量金錢問題、自由度、洗衣服方便度、與人交談度、需要好好睡覺度,而彈性安排住單人房與多人房的天數,通常都會穿插一下,免得每天都精神緊張睡不好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